
10月29日,在“2025第三届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”上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、首席财务(CFO)课程联席课程主任、中欧创投营联席课程主任苏锡嘉将目光从供给方转向需求方,他表示,破解银发经济困局应立足需求端的阶段性特征,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,共促银发经济的发展。
苏锡嘉认为,老龄化是人生必然阶段,但当前社会与个人对养老的准备普遍不足。随着时代发展,未来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或将发生改变。苏锡嘉援引《DIE WITH ZERO》一书的核心观点,犀利指出许多人一生积累财富,却在晚年未能充分用于提升生活体验,实质上等同于“白白工作”。《DIE WITH ZERO》一书提出的理念引发思考,书中提到美国人平均去世时留存超60个月工资,相当于未享受最后5年劳动所得。在苏锡嘉看来,人生体验是重要“投资”,人生的回忆便是“股息”,他呼吁人们转变消费观念,在有能力时合理投入生活体验。人生体验才是最佳投资,应在健康和活力尚可时创造宝贵回忆,而非留至身后。
“银发族的消费需求呈现阶段性特征。”苏锡嘉分析,退休后,实盘配资平台app老年人可分为“说走就走”(Go-go years)、“想想再走”(Slow-go years)、“只想不走”(No-go years)三个阶段。目前银发经济的关注与投资多集中在前两个阶段,而更需关注的“只想不走”阶段,却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,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矛盾。
与此同时,银发经济目前面临“太多人想赚老人的钱,太少人想近老人的身”的困境。苏锡嘉说,大家都想欢天喜地的赚老人的钱,而非亲力亲为的替老人解决问题。在他看来,拓展银发经济关键在于触达与信任。建立信任是如今发展银发经济头等重要的事情。此外,鉴于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,顺利触达居家的老人及购买决策者,是我国银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苏锡嘉进一步分析,我国银发经济还面临融资难、退出渠道不畅、盈利路径不清晰等问题的制约。同时,“让产业盈利”与“减轻老人支付压力”的平衡难题,以及类似“反按揭”等金融工具在实践中遭遇的家庭矛盾,都亟待解决。
“发展银发经济需多方合力。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,企业要聚焦需求创新服务与商业模式,社会则需共同构建诚信体系。对于老年人自身,也应调整心态,接受衰老、降低预期,且听且忘且随风。”苏锡嘉说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财盛证券观点